“1979年,那是一個春天,有一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畫了一個圈……”這首20世紀90年代初唱遍大江南北的歌,形象誇張地描述了深圳經濟特區的由來。當時流行的一個詞叫“深圳速度”,說的是建設深圳國貿大廈時,三天建成一層的速度。正是這樣的“深圳速度”,在此後四十多年的時間裏,使深圳從一個小漁村發展成爲一個現代化的國際大都市。
深南東路。攝于1990年。 當時的深圳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設中,比較繁華的是深南東路兩邊,已經建好了一些商場、賓館和高高的寫字樓。那些三四十層的高樓高聳雲端,玻璃牆面閃著幽幽的藍光,站在樓底朝上看,白雲緩緩從它的頂部飄過,頓時感到暈眩。
東門中路。攝于1990年。 老東門是老鎮居民比較集中的地方。小巷民房中那些布滿苔藓殘破的牆壁,和光滑照人的石板路,彰顯著小鎮久遠的曆史。偶爾有幾個當地老人,坐在門口榕樹下,慢悠悠地搖著蒲扇,一邊剔牙,一邊品咂著功夫茶,那悠閑自得的神情似乎和這個節奏快速的城市毫不相幹。
小巷中的生活。攝于1990年。 東門商業步行街——這裏是商業經營比較集中的地方,也是深圳最早的商品集散地。經營戶大多是深圳小鎮上的老居民,他們憑借著毗鄰香港得天獨厚的優勢,而沙頭角的中英街離香港只有一步之遙。當地居民自然就成了做生意的商販。他們借著特區身份的便利,經常出入香港來回捎帶一些免稅産品,所以有些商品就比內地便宜很多。
吃盒飯的攤販。攝于1990年。 這裏的小巷裏遍布著密密麻麻的大小門頭房,經營著服裝、百貨和電子器件等商品。最小的門頭房只有幾平方米,只能容納一張桌子的空隙,靠著經營電子産品,每年也有非常可觀的利潤,難怪他們說這是個寸土寸金的地方。
狹小的生活空間。攝于1990年。 在這些門頭房中間,也夾雜著一些小鎮居民的住房,他們割出部分空間作爲賣貨的門頭,自己就生活在狹小的空間中,有的只能容納一張吃飯桌,一家人就擠在一起吃飯。有些喜歡安靜的居民,不願意生活在這嘈雜的商業區,就把門頭租賃出去收取租金。
外地來采購商品的遊客。攝于1990年。 來這裏采購東西的,幾乎都是背著大包小包的內地商販,他們急匆匆地穿梭在小巷各個門頭,爭取在有限的時間內,淘到更加豐富和便宜的貨物,把這裏物美價廉的商品帶回內地去賣。他們購買最多的是電子産品。這些電子表和小型收錄機,帶回內地去,差不多要加上一倍的價格出售,利潤頗高。
(本文選自《老照片》第134輯,圖片由李百軍拍攝並提供) |